昶心103 學年度 團體共學家長訪談會

翻轉教育, 最近很熱門的話題.

從2008年正式運作到現在, 昶心在另類教育的路上已經走了6年多. 這2000多個日子的累積, 讓我們對於翻轉教育這個議題, 有著深刻的省思. 對於現在的學習現場, 每個人都可以有著一籮筐的抱怨與焦慮. 報導看得愈多, TED的演講聽得愈多, 心中的焦慮與疑惑似乎愈深. 原因無他, 大多數的人不知道對於這麼大的教育議題, 個人的力量能夠做什麼? 改變教育的大環境似乎是這麼的難!

如果你/妳也是上述的父母之一, 或許你應該花點時間來跟我們聊聊, 了解為人父母者, 其實是有著不一樣的教育選擇權. 在這當中, 教育要能翻轉, 家長的心態必然也要能夠跟著改變. 而這段翻轉的歷程, 到最後其實會讓你/妳對生命重新充滿省思.

所以這次昶心的說明會, 我們決定稍稍改變形式.

我們不急著去跟各位解釋何謂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 在這之前我們很想聽聽各位對於小學教育的看法, 也分享我們這一路以來”翻轉”的心路歷程. 所以如果各位有興趣了解我們在做什麼, 1/4星期六歡迎各位來昶心做客. 我們會看影片, 拋議題, 然後還會有很熱血的家長跟各位分享這一路以來的心路歷程. 保證原汁原味, 不經修飾的真性情分享.

在這之後, 如果各位真的有考慮要加入昶心這個小小的翻轉團體, 我們接下來就會跟各位仔細分享, 我們看到的蒙特梭利小學教育的精神與課程架構為何. 不過這得在我們對於小學教育的核心理念有著一定程度的共識之後了. 意思是, 我們今年會有兩階段的分享會. 

很抱歉, 通知似乎發得有點晚. 希望有緣的人還是來得及看到. 呵呵!! ( 不要懷疑, 緣分真的很重要 )

好了, 真正的重點來了, 關於時間, 地點等訊息如下:

時間: 103年1月4日 星期六 上午9:30- 12:00

地點: 台北市松山區富錦街392號1F

電話: 02-25280035

聯絡人: 鄭老師, 徐老師

當天內容與形式: 短片觀賞. 議題討論. 家長分享. 團體共學說明.

活動報名方式: 網路報名或來電報名囉

103學年度預計開放名額: 8~10名, 以小一新生為優先. 也歡迎1~3年級轉學生

前往活動報名表格

張貼在 自學法規, 近期活動推薦, 入學相關, 昶心事務 | 標記 , , , , , | 發表留言

昶心教育講座: 有機教育_ 教學是一種藝術

時間:102.4.19 (星期五) 7:00 PM~9:00 PM

地點:昶心蒙特梭利實驗教育(台北市富錦街392號 TEL:2528-0035)

主題:有機教育~教學是一種藝術

講者:楊茂秀 教授

財團法人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創辦人。曾任教於美國蒙特克萊爾大學兒童哲學促進中心、私立輔仁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一生好讀雜書、喜歡寫故事、說故事、討論故事,喜歡面對有大人與小孩一起的群眾互動。有時也畫畫,寫些小詩。閒時會安排自己到完全陌生的領域遊蕩,做全方位的學習人。再不然,就去和樹啊、石頭啊、桌子、鞋子或一條小蟲說話。

宋文里 教授

美國伊利諾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曾任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所長。
1952年生於新竹,在所有的學歷中,他只承認自己是新竹中學畢業,因為,自茲而後,所有的書都是他自己讀的,所有的畫都是他自己畫的,也唱自己的歌。現在,他和十六歲時一樣可以開始,自己發展出一套為兒童哲學寫作的方式。

關於主題:

在大眾越來越認清化學肥料、農藥、大量及速成的食物生產方式所帶來的傷害與災難,轉而追求自然、未加工的真食物的同時,你可曾想過,你的孩子是用什麼樣的教育方式被餵養長大?你希望教育帶給孩子成長的生命養分又是什麼?我們習以為常的教育模式是否就像充斥在身邊的日常食物,被施以大量的肥料農藥、工廠化的大量生產;不願等待,也不願遵從大自然的規律,就像我們的教育不願尊重,也無力照顧每個孩子的不同天賦……

如果你曾想過或想要開始思考這個問題,那麼,來聽這兩位充滿哲思智慧的大師對談吧!楊老師總愛說:「教學是一種藝術」。宋老師說:「我們的明星高中和劣質大學一樣,都是屬於荒謬教育政策之下的畸形產物」。這兩位喜歡寫故事、說故事的老頑童都對教育充滿了關懷與人生的智慧。

聽楊老師說話很輕鬆、很愉快、很舒服,甚至是很爆笑的,楊老師經常不給;也不喜歡給人答案,他希望在談論過後,你還能繼續帶著思考離開,自己去完成這個思辨過程。建議要來的人們可以先讀楊老師兩本很有意思、很容易閱讀的著作~『我們教室有鬼』、『好老師是自己找的』

前往活動報名表格

張貼在 父母成長, 生活教育, 親子教養, 近期活動推薦, 教育哲學 | 標記 , , , , , , | 發表留言

昶心102學年度入學說明會開始報名囉

昶心蒙特梭利 CHARM MONTESSORI
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 小學團體自學招募

昶心蒙特梭利實驗教育 ~102學年入學說明會
CHARM MONTESSORI ELEMENTARY SCHOOL ~OPEN HOUSE

Follow the child~讓每個孩子回歸自己的學習藍圖!

您知道全球有22,000所以上的蒙特梭利學校,超過百年的蒙氏教育在全球110個國家開花結果,並且早已超越幼兒階段,發展出小學教育以及中學教育嗎?

您知道為何Google兩位創辦人將他們的成功歸功於蒙特梭利教育嗎?
您想知道“What is Montessori”& “Why is Montessori”嗎?

歡迎您來認識蒙特梭利以人為本、如沐春風的生命教育!

地點:昶心蒙特梭利小學教室
台北市富錦街392號1F

時間:中華民國102年 3月30日 星期六 上午10 點~12點

說明會內容:蒙特梭利小學教育理念與教學架構、昶心孩子的一天、
昶心經驗分享、團體自學說明、申請入學流程說明

預計招收年紀與人數:以小一新生為優先, 也歡迎目前1~3年級轉學生參觀

連絡人:鄭老師 02-25280035

活動報名方式:一律採取網路或來電報名

前往活動報名表格

張貼在 Uncategorized | 發表留言

政大同學為昶心所記錄下的影片

今年, 2012年上半年政大教育社會學第8組的同學, 因緣際會下來到昶心參訪, 結束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後製, 有了這段影片. 在取得政大同學的同意後, 我們得以公開並分享此影片. 昶心這一路以來有很多人的支持, 讓我們得以走到現在. 影音記錄的留存一直是我們想要努力的目標. 希望這個影片, 會是一個好的開始. 請大家努力分享給妳周邊關心教育的朋友.

昶心蒙特梭利實驗教育紀錄影片

張貼在 照片影音分享, 昶心事務 | 標記 , , , , , , | 1 則迴響

關於可汗學院 Khan Academy: 重新啓動學校

謝謝誠致基金會提供以下這篇文章的連結及翻譯. 作為另類教育的實踐及推廣者, 可汗學院的發展值得令人深思. 我想在開學後, 我們應該有機會為昶心的家長及老師, 作有系統地介紹. 敬請期待. 以下文章, 歡迎各位深入閱讀.

重新啟動學校

作者: Kayla Webley, 禮拜一,07/09/2012

時代雜誌

閱讀更多:http://www.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2118298,00.html#ixzz20nA7bNsF

Khan Academy

在加州,東帕洛阿爾托的東區預備學校中,五年級學生帶著筆電坐在座位上。他們正在上數學課,聽老師解釋如何把百分比換算成小數點。「如果去掉百分比符號,我們就需要把小數點往左邊移動兩個位置。」學生趕緊做筆記。

位於七千英里之外,阿克拉,加納的學生在非洲資優學校學習對數。他們的老師與在加州指點數學技巧的老師是同一個人,兩組學生都藉由觀看線上影片來學習。銀幕上的公式與圖解一個接著一個,學生卻看不到講師本人。就只有一個聲音,低沉,有耐心,沒有預演過,可以想像成全國公共廣播電台與羅傑斯先生的結合。有時候,當他強調重點或是感到特別興奮,音調會上揚。他說,「數學不只是為了下個禮拜考試的一些零散的背誦。」「他是形容宇宙最純正的方式!」

這是薩爾曼·可汗(Salman Khan)的聲音。一位35歲的避險基金經理,轉行為YouTube教授,他在世界各地的學生有幾百萬人。藉由可汗學院,一個具有3250堂數位課程的線上知識庫,他已經成為了科技愛好者、教育家,以及無數正在補習進階先修生物學的高中生眼中的名師。他對克雷伯氏循環,以及細胞的新陳代謝的18分鐘講解,已經被點閱超過675000次。

雖然成為網路上最有名的老師,可汗並不感到滿足。他認為他碰巧遇到了一個能解決教育最棘手問題的答案,核心就是以他的影片為軸心的教學法。他想要從本質上改變老師在教室中扮演的腳色,同時重新定義回家作業。他已經說服了比爾·蓋茨、Google的埃里克·施密特,以及一小群科技界的億萬富翁來贊助這項使命。

教育改革是出了名的困難。從小學到高中,已經從教師評量吵到標準化測試,學校之間完全沒有共識。同時,大學面臨龐大的經費削減以及新的挑戰–從最近在弗吉尼亞大學的動盪之中可以看出。該校的董事會開除了校長,理由是擔心學校跟不上時代,接受線上教學的速度不夠快。但是在學生和教職員強烈反彈聲浪中,16天後又把她請了回來。

在各層級都有很多人會質疑任何以科技為其核心的教學法。根據研究機構顧能估計,美國去年在教育科技上花費了657億美元。但是教育界許多人都說看不到實質的效果。

可汗已經為了老師在新教室中的角色,與有經驗的老師產生衝撞。但是最大的障礙或許是可汗自己。雖然他擁有大量的基層粉絲,以及在矽谷工作過的優秀資歷,畢竟他不是教育家,沒有教過小朋友。家長與老師會不會願意為了一個,一生分析財務報表時間比站在黑板前的時間要多的人的一句話,而顛覆幾百年基礎學科的教學傳統?

現在是早上8:30。在山景城市區內一家茶樓上的辦公室裡,可汗正要為他網路上的群眾製作一堂新的課。他的教室是一間辦公室,大型書架上主要是堆放長期收集的教科書以及科幻小說。他的黑板是一台黑色的Wacom平板電腦,放在由舊電話線桿所製成的桌子上。在這平板上,他畫出已經成為可汗學院影片特色的亮眼圖案以及公式。今天的第一堂課是宏觀經濟學系列中一堂新課:討論市場週期性地成長與衰退時,人們的情緒是如何從樂觀轉為否認,接著是慌亂恐懼,最後安心下來重拾希望。可汗先是在Google上研究個兩分鐘,尋找符合自己從大學經濟課中,還記得的知識的圖表,接著翻閱桌上四吋厚的經濟學課本中的幾頁,才點擊開始錄製的按鈕。手寫筆劃過去,在銀幕上畫出景氣循環的簡圖,頭往前靠,讓麥克風錄下他的敘述。兩分鐘後,他停下來,把整段錄音刪除。如果他一直出錯或是講得不順,他不會回頭修改錯誤,而是從頭開始。他說,「如果我自己沒有清晰的思路,聽眾受益不會很大。」他不使用講稿。甚至,他承認,「我有一半的時間不知道接下來要講什麼。」但是影片的低製作費用反而讓可汗的影片更有效。學生可以聽見可汗利用直覺的思想方式,不是代替觀眾解題而是跟他們一起解題。不使用事先寫好的稿子,使他的影片更容易貼近–就像是他坐在你旁邊,擔任你的私人家教,跟你解釋。長達11分鐘的影片上傳後,可汗停下來,檢查電子信箱以及腦中的待辦事項。不會有午休;可汗早餐跟午餐都不吃,白天只喝熱水,晚上則是吃一天份的食物。他說,「獅子肚子餓的時候跑得最快。」

早上的宏觀經濟學錄影帶主要是給大學程度的學生;其他的課程從基本的加法教到微積分。另外,有各種的課程,像是天文學、化學、電腦科學還有SAT的考試預備。一旦放上網路,可汗的課程可以讓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免費的使用。很多人,在家中做作業時,或著為考試做複習的同時,叫出他的影片,以便更了解從教室黑板上學到的,自己的老師已經講解過的知識。可汗並不反對這種做法。他說,「我們是這樣才變得有名的。」

但是可汗認為自己有了更大的發現,就是一個令教育家興奮的新概念,叫做「翻轉課堂」。在可汗的眼中,學生沒有必要用年級來做區分。他們應該用自己的步調來學習,等到他們熟悉一個概念後,才前進到下一課。觀看介紹新概念的影片是回家的功課,課堂拿來展現所學的知識。再也不需要老師在教室裡面講課了。

翻轉800年的教育

當你在國中歷史課跟周公奮鬥的時候,你或許沒有想到,老師站在教室裡面傳授課程的教學模式,可以追朔到很久很久以前,中古時期,十四世紀的大學。古騰堡還要再一百年後才會發明印刷術;老師本人就是活課本。雖然後來教材能夠被大量複製,教室講課的形式已經根深蒂固。

到後來,有更多的新科技可以幫助老師把訊息傳達給學生。在二十世紀初期,愛迪生看見早期的投影機就預測,「書本在學校很快會被淘汰。學習者會直接透過眼睛接受教導。」1920年代,收音機在教室中普及,使得「空中教室」能夠播放課程給上百萬個美國學生。

1990年代末期的互聯網熱潮,使得教室裡的電腦進入起飛階段。1984年,美國的公立學校中,每92個學生有一台電腦;到了2008年,比例已成為3.1比1。另外,到了2008年,幾乎100%的公立學校可以連接上網際網路。

很多的科技—很少結果。科技運用在教學上有著幾個重要的長期研究。美國國會2007年的報告中,發現隨機被指派使用閱讀或數學軟體的班級,分數並沒有明顯地高於沒有使用這些軟體的班級。有些研究發現科技稍微地提升了學生閱讀的表現,但是對數學沒有影響,可是有其他的研究結果剛好相反。

可汗說問題不在電腦本身,而是在於我們如何使用。傳統的課堂模式迫使教育者,課程設計給中等程度的學生。對超高成就的學生,這沒有挑戰性,而低成就學生在還沒有熟練一課之前就要去學下一課。翻轉課堂中,支持者常說,老師從在講台上的大師變成在身旁的解說員。當小孩已經把授課的內容,在家裡透過電腦看完,傳統上被當作是作業的數學題組、歷史科作文、科學專題等等,可以成為課堂的主要內容。所有的講課時間都可以用來做個別關注。所有人的功課都有即時的追蹤與評價,老師可以知道注意力要放在哪裡。不再只是教中等程度的學生:從上至下,所有的學生都用自己的步調學習。

可汗的願景目前受到最大的考驗,是在東區預校的實驗計畫。在這一所特許學校,所有的學生都是低收入家庭,如果他們成功,會是家裡第一位進入大學的成員。在尚尼.葩可(Suney Park)的班上,數學時間,小朋友會拿出他們的筆電來學,葩可稱做可汗課綱的課程。

今天班上從分數的單元進入到百分比。雖然班上有一半的學生還沒準備好,葩可還是介紹新的單元。她跟全班說,每個人目前的進度不一致,完全是可以接受的。有些人會進度超前,看更後面的影片;其他的會和葩可一起複習。

有一個學生,華可富(Joshua Walker-Ford),已經在學如何把百分比轉換成小數點了。他說,還沒有人教他怎麼做,但是他看了可汗的影片,自己猜出作法,結果答案是對的。沒多久,他就完成了十道題目,然後前進到下一個主題。他說,「在我之前的學校,我一天就學會的東西,老師還是會為了聽不懂的小孩再講個兩三天。在這裡我可以繼續做下去。」

可汗了解像華可富這種小孩的感受。他自己就是一個。在路易斯安那州的梅塔里長大的他,對學校的進度感到惱怒。生長在單親家庭的他,母親是從加爾各答來的移民;他的父親,孟加拉來的小兒科醫生,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和他母親分居,而且在搬走後,可汗14歲的時候他就過世了。高中的時候,當他的母親正忙著開便利商店,可汗開始參加數學競賽。就是在那時候他遇到山塔度·辛哈(Shantanu Sinha),別區學校的名將。辛哈告訴可汗,他的學校讓他的數學進度超前。可汗同樣地問自己的學校–結果卻是不可以。他說他感到很沮喪,打電話給附近的大學,結果那年暑假就在羅耀拉大學上微積分先修課程。(辛哈成為他一生的朋友,現在是可汗學院的校長與CEO。)

可汗自己編的課綱讓他進入了麻省理工學院,接著是哈佛商學院。M.B.A.入手後,他在一家比較小的避險基金公司擔任分析師。在那裡,他過著分析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的快樂日子–直到有一天,他的親戚娜迪亞(Nadia)的代數作業需要幫忙。

你好,蓋茲先生

可汗在波士頓,娜迪亞在紐奧良,所以他在網路上教她。他們兩個人都登入雅虎即時通,然後可汗用一個叫做Doodle的工具,畫出課程內容。有一天,一個朋友建議他把課程錄下來,上傳至Youtube。可汗說「我當時感到不屑。Youtube是拿來看貓彈鋼琴用的,不適合給認真的數學家。」但是他試了試效果。他立刻得到回應,像是「我在剛才在Youtube的三個小時學到的,比過去三年在數學課學到的還要多。」可汗說「人們沒指望從網路上得到免費又有價值的東西,所以真的有的時候,只能說,謝謝。」

過了一段時間,他決定讓這個嗜好不再是業餘工作。2009年秋天,他辭去工作,全部心力都投入可汗學院。臨時的辦公室改裝自家裡的衣櫥。真正的突破是在2010年5月。矽谷創業投資家,約翰·杜爾的妻子,安·杜爾匯了一萬美金到他的帳號。這一筆捐款讓他感到快樂極了,因為是直到當時最大的一筆,然後立刻提筆寫信感謝她。當杜爾發現這是他收到最大筆的捐款時,她堅持兩個人要見面。可汗與杜爾喝了一個小時咖啡,解釋了他對教學的願景,說明我們的學習是如何能夠徹底地改變。開車回家的路上,他的手機接到簡訊:杜爾說她準備再匯十萬美金到他的帳號。可汗說「我差點出車禍。」

這事很快就傳開了。一個半月後,可汗收到很多手機簡訊和電子郵件,通知他說比爾·蓋茲在阿斯本理念節提到了可汗學院。蓋茲接著給了可汗機票,在西雅圖見面,並且給了他一百五十萬美金的贊助。(一段時間後又多給了四百萬。)「坦白說,以網路作為基礎的教學創意點子少到令我很沮喪。」在寫給時代雜誌的電子郵件中,蓋茲這樣寫著說,「然後我看到這個,就想說,沒錯,這個人懂了。」不久後,可汗從Google拿到了兩百萬的捐款,緊接著是Netflix的CEO里德·黑斯廷斯的三百萬,以及愛爾蘭企業家肖恩·奧沙利文的五百萬。可汗使用這些錢來把學院,從自己的私人Youtube頻道,轉變成一個具有矽谷精髓的教育性非營利組織。目標:製作出一套完整課綱,用的是影片教學、線上練習、獎勵學生進度的徽章、給老師的分析版面來追蹤學生的進度等等,可以與現有教室結合,或是成為一所獨立的虛擬學校,招收任何想獲得新知的人。

現在可汗學院雇用32個員工,使用在洛斯阿爾托斯學區9所學校,以及加州的另外16所學校。他們估計可汗的課程同時非正式地用在美國近2000所學校,使得可汗學院成為全國實際上最大型的混成學習實驗。

贏得老師的心

雖然讓學生用自己的步調來學習,看來是一件好事,不過對這點,教育家的意見分歧。有些擔心,不同的學生在畢業時,所學的知識相差會很大。有些學生可能已經把微積分練熟了,但是其他的學生可能只學到代數。最慘的情況是,高成就的學生遠遠衝在前面,後段的學生還在原地掙扎。在低收入區域特別需要注意到的是,學生在家中可能沒有電腦。

可汗說,目標是讓後段的學生能夠快速追上。有些專家仍持懷疑。「很多東西來得快,去得也快。」密西根大學的教育以及歷史教授Jeff Mirel說著,「科技可以『拯救學校』或是『大大提高學生表現』。然而一路看來,不是車禍就是被棄在路邊的科技。」

或許最大的挑戰在於獲得老師們的接受。有些人擔心可汗的教學法還未經過考驗。其他人更直接地說,他想把老師換掉改用電腦。可汗回應說,他的計畫雖然會結束老師站在班級前面舉辦的上課儀式,但這並不減低老師的重要性。他說,「在理想的教室中,老師會花所有時間來做一對一的指導,或是讓學生與知識有真正的互動,做實驗,做模擬,做專題。」

他也很清楚,許多教育者都不想理他,因為他不是一位受過正式訓練的老師。他說,「如果是我,教書教了三十年,結果是一個搞經濟的小子被稱作教育全世界的老師,我也會不服氣。」「但是這個說法是可笑的。就像是跟比爾·蓋茲說,你沒有M.B.A.所以你不可以從商。身為外行人有個好處,我沒有體制之下所固有的偏見。」

在辦公室裡,可汗又想出來了幾個當天要做的經濟學影片。早上他上傳的課程已經開始收到評論了。他說他就是喜歡得到稱讚,又偷偷承認,自己有時候會等到有人說他做得好,才會開始做下一個影片。一個評論中寫著:「如果我還在唸書的時候有這個有多好。LOL。」開始做下一個影片。

張貼在 熱門議題討論, 教育哲學 | 標記 , , , | 發表留言

說說昶心

昶心老師愛孩子的心與耐性令人動容

一天下午我坐在教室一角,靜靜觀察教室裡出現的每一個舉動,感受到孩子喜愛這教室,這間教室的心與教師的熱情包圍著的氛圍~

哥哥有一次被眼科醫師數落他的成績一定不好,原因是他坐沒坐相才導致近視,一離開診察室,哥哥嚎啕大哭的說著:他又沒教過我怎麼知道我成績不好?他憑甚麼這樣說? 李校長都不會這樣說我!

上次特別請李校長加強哥哥(小數)與(分數)的觀念,回到家哥哥滿心歡喜的重複說著李校長人好好喔,他對我真的好好~哥哥從和校長的互動中感受到校長對他關心與尊重,當下我心裡想著一個孩子的人格成長應該就是在這種看似平常的態度中逐漸養成!

較小的孩子更不把李校長當老師看,而是當一個親近的長輩和他一起玩!

校長為了叫”小草莓”從籠子底下爬出來,整個人趴跪在地上,在一旁圍觀的Joan就直接坐在校長的背上,還上上下下彈坐著,我擔心的請小妹妹下來,我們可愛的校長一起身也順手輕輕打了一下Joan屁股還笑著說:打屁屁,Joan也覺得好玩的笑得更開心。難怪孩子這麼愛李校長!

更有趣的是李校長還會幫孩子找躲貓貓的地方,協助他們不被鬼捉到!好有意思的老師、令人尊敬的長者!

即便哥哥離開教室一年,他還是一直覺得昶心的老師對小孩都很好!

昶心家長

昶心家長很特別,勇敢帶著孩子不拘泥制度,

昶心家長很熱情,因為孩子的緣故成了媽媽朋友互相關心著,

我一直覺得有你們的陪伴生活更加豐富精采~

有一次我到哥哥學校參加班級活動,一早送他上學臨進校門前,哥哥回頭特別叮嚀我:下午進教室時要表現冷漠一點,因為建安的媽媽他們跟昶心的媽媽不大一樣!我問他差別在哪?哥哥說:他們都比較冷漠不像昶心的媽媽很熱情,我怕你會難過!媽媽心裡一股暖意:哥哥好貼心~

不過孩子也真實感受到昶心媽媽不只對自己的孩子好也願意對其他的孩子表示關心,真為孩子們感到開心!在他們週圍有一群好大人真心的對待他們~

經過四年,昶心在老師與家長的熱情中逐漸成熟,感謝參予其中老師與家長,由於你們的付出我們孩子的童年很精彩~

張貼在 Uncategorized, 教室點滴 | 1 則迴響

關懷,是學習的根

每次,當我思考『教與學這事兒到底甚麼方式才是對的?成人或老師到底該抱持何種態度去教育孩子?』這類的大哉問時,總會讓我想再去看看楊茂秀老師寫的『好老師是自己找的』這本書。楊老師是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的創辦人,也是我極喜歡的一位充滿智慧的風趣長者,每次和他聊天,開心愉快後總是有許多的啓發。

我想把這書中的『後記』和大家分享,或許我們也可以想想自己心中的好老師到底是什麼模樣?


沙子,還是沙子

『不要倚賴教人家很多東西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喚醒人家的好奇,就足夠啓發人的心靈。不要給人家太多東西,使人負擔太重;只要一點點火花,如果有易燃的東西在旁邊,就會燒起來。』

把上面的話說給朋友聽,他們都覺得蘊藏著很好的教育哲學;遇到有這樣覺得的人,我也會以下段的話跟他們分享:

『我手裡握著一株藍色的花,是野花,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可是心裡想,人類給自然界的東西命名其實蠻表面的,自然本身並不給東西命名。我們去接觸自然,最重要的是認識跟瞭解。就拿這朵花來說吧,我注視著它,好好欣賞他的顏色,將其中的藍看在眼裡,看到心裡,把它變成像音符一樣真,然後專心的看它黃色的花蕾,看進他的細節。看一朵花,要把自己變成那一朵花;看一棵樹,要把自己變成那一棵樹,你也可以是在風中搖曳的草,在空中飛翔的鳥,在地上跳躍的松鼠。』

記得皮亞傑曾經說:『把一樣東西教給人家,有時是剝奪那個人自己發現那東西的機會。』光學會名稱,及那個東西跟其他東西的關連,而缺乏真正進入那東西之所以變成那個東西的專注與深入,有時是一種拒絕–拒絕認識的機會。不管對什麼,若要瞭解,就必須注視、傾聽、感知,那需要很久的時間。

教室裡的每一個小孩,是一棵樹,是珍貴的生命,是夜空中飛翔的螢火蟲,是運轉的星星:他們都有自己的生命。那些生命,在冬天裡我們的一呼一吸之間,彷彿是小小的影子,在草叢裡飄搖跳盪,陽光一照就不見了。教師必須有那種態度跟心靈,去捕捉、去遊戲、去理會其中的神祕。

本書開始之始,我引述了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的話:『最好的老師常常讓學生覺得沒有學到什麼,而實際上老師是在不知不覺中教會他的學生很多很多的東西。』

在寫作這本書的過程裡面,我經常閱讀Sylvia Ashton Warner的『教師』。她主張:教師、學生、課程、知識、智慧,都不可能單獨存在,都是有生命的;創造性的教學脫離不了生機,閱讀最有效的是生機閱讀,寫作最有效的是生機寫作,教與學最有效的是生機的教與學。小孩子第一個學的字,不應該是從書上來的,不應該是大人想要教他的,而是他想要學的。教師是一座橋,必須做兒童文化與成人文化的橋梁,這個橋要從無知到有知,將孩子內在的感知、生理與心靈的需求,與外在的環境、文化的氛圍結合起來,把渾沌變成明亮,它不是一種解構,是一種建構。

『人是什麼?』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卻是每個老師都要做的功課,是某一些人的教育哲學中心的問題。『沙子是什麼?』這個問題大概比『人是什麼?』的問題容易些,著名的女詩人伊里諾.法瓊有一首詩是這樣子的:

沙子

沙子是沙子                                                                                                                                         一直到你拿著它來玩

不管你想什麼                                                                                                                                          你看                                                                                                                                                          沙子   你要它是什麼它就是什麼                                                                                                             一座城堡   堡壘   牆壁                                                                                                                             它也可以是隧道  是球  是一個洞   或是一艘船   或是一張椅子                                                       或是一碗布丁   可以吃                                                                                                                      一座花園   或是墓園   或是小山崗                                                                                                   隨你的便                                                                                                                                                  你要沙子是什麼   它就是什麼                                                                                                          一直到你回家去喝茶吃點心  

浪來了                                                                                                                                                 將你的努力   你的成果   你的計畫                                                                                                   全部清洗過                                                                                                                                              結果沙子又只是沙子了  

這首詩讓我覺得:教與學的活動,其實跟孩子在沙灘上的遊戲差不多,所有的成果都會隨著時間與潮流,從無、到有、到無,重要的是,過程裡的愉悅跟心醉神迷。

~摘自『好老師是自己找的』~

是啊!如果瞭解一切最終的結果還是會回到最初的開始,而不論教與學都能沈靜感知於過程裡的愉悅跟心醉神迷,那是多美的境界!

張貼在 Uncategorized, 教育哲學 | 1 則迴響

心有同感

分享BuBu在部落格回答家長的問題:

相信“操練”的功能是我們不敢改變的原因,但是沒有進行思考的操
練並非就是正確有用的練習,最糟糕的是,一旦習慣這種學習方式,
長大了就無法脫離唯一的一種方法。我們現在不敢拿一個孩子來做兩
種實驗,所以只好整天幻想著外國的教育比較“活”,卻不想改變自
己的“死”。

我喜歡看現在的小朋友做功課,我認為教課書沒有問題,使用教課書
的方法有問題。昨天我問大家,我們是不是都承認現在的小朋友比過
去聰明〈我指的並非他們的成績是否比較好,而是反應更敏捷、可以
接受更多的學習容量〉大家都點頭了,那麼,比較聰明的孩子為什麼
不能用比較有深度的方法來教,而是停留在過去的操練裡?我覺得唯
一的原因是它涉及整個學習檢查方法不得不有的改變。改作業比親眼
看一個孩子寫下一個字的過程簡單得多,看答案比用對談來了解他的
思緒容易得多。

昨天我說過,一篇作文好好改比多寫幾篇要重要得多。多寫是操練,
討論架構、討論文字的遣用才是練習。但要如此做,第一是教授者要
完全專注以引發學習者的專注,第二是家長得改變對學習求“量”的
想法。這多難?

我們得好好問問自己,學習是為要孩子“學會學習”,為要他們能終
身自修,但大家一定會繞過來問我一個問題:「那眼前的競爭怎麼
辦?」所以我說,教育是改變家長的問題,不是我們改變孩子的工具

張貼在 父母成長, 閱讀延伸, 親子教養, 教育哲學 | 發表留言

豪小子的父母,才真不簡單!

分享一篇文章~
Linsanity的傳奇,也提供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教育省思呢!

豪小子的父母 才真不簡單!

中國時報【王道維】

這幾天的體育版新聞無不圍繞著華人之光林書豪,他在世界籃球殿堂NBA的傑出表現。身為台灣人,能夠看到子弟在海外有這樣的成就當然會讓我們覺得與有榮焉。但是仔細想想,就會發現這背後的意義並不是那樣簡單的。

在進入紐約尼克隊之前,林書豪曾被所有的NBA球隊都拒絕簽約,連坐板凳球員都在去年連續被兩支球隊踢走。更別提當初因為沒有一個NCAA的學校願意提供他獎學金就讀,以至於他不得不選擇進入那個並非以運動著名的長春藤名校,哈佛大學。在得到當前的榮耀之前,他所曾經過的這些彎曲挫折,卻正是我們一般台灣學生或父母所避之惟恐不及的。這樣的林書豪,似乎才是我們在「與有榮焉」時所應深思的一面。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是林書豪的父母,當時難道不會覺得讓這樣會念書的孩子去打球太可惜了嗎?那不是只有「不會讀書的孩子」才作的事嗎?不能進入籃球傳統名校不就表示一種挫敗嗎?後來能在哈佛大學經濟系畢業,不就表示他應該走進華爾街才對嗎?若早知道要去NBA打球,那些高額的學費豈不就白白浪費了?又為何非要去挑戰那幾乎沒有亞洲人可以生存的地方,經歷這麼多失敗、冷落、與屈辱?如果走一般人的路,作爸媽可能還可以用關係拉你一把呢!

這些話聽起來都很熟悉?只是並非發生在林書豪身上,而是在台灣土生土長的孩子身上,反應台灣中產階級父母對子女生涯規劃的一種「強迫性焦慮」。嘴巴上說是為了子女好,但更多時候是因為我們「自己害怕」未來的「不確定」:所以我們很少在乎孩子的興趣,只想培養他們才藝;我們不鼓勵他們尋求人生的夢想,只想讓他們走在一條我們放心的道路:與別人一樣拼明星學校、選熱門科系與作別人羨慕的職業。這樣的想法雖是出自於父母親的「善意」,但卻根深蒂固於我們社會,成為台灣教育改革始終無法成功的根本原因。事實上,這也是正是林書豪的家庭教育(而非學校教育)與我們最大的不同之處。

在去年十月份,林書豪與其母親吳信信接受台灣好消息電視台的專訪,讓我們有機會更了解是甚麼樣的家庭教育幫助了林書豪經歷這一段尋求夢想、忍受挫折、然後逐夢踏實的過程。因為信仰的關係,林書豪的父母在孩子打籃球的這件事上學會放手,讓他追尋上帝在自己身上的特殊計畫。他們明智地注重品格培養而非最後的成果,使得林書豪不會在輸贏的壓力下患得患失,反而更能謙遜感恩地享受籃球的樂趣,發揮出更大的潛能。

雖然我們大多數人並未有這樣的信仰思維,但我們還是可以從林書豪與其家庭的例子,學習到如何幫助孩子及早尋得自己生命的價值,引導合適的道路,接納他們的跌倒與失敗,並繼續鼓勵他們完成自己的夢想。這可能會是一條與他人不一樣的路,無法馬上有清楚的結果可以期待,但我們卻可以與孩子一起經歷生命中真實的歡笑與淚水。

(作者為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張貼在 親子教養, Uncategorized, 教育哲學 | 發表留言

【女性與生活:值得修改的人生】

一直都有習慣閱讀蔡穎卿部落格的文章,最近的一篇"「直」的期待",對照我上篇發牢騷文章" 生日不快樂",心情上的獲得無法言喻。自省的功課在生活中由孩子帶領著我~

關於「捨棄」,除了我在書中第10章中所談,以及在回應中大家共同討論了物質足夠後的「不取」之外,那天本想再談一下我一直在學習的「捨棄」,那就是生活中自己的情緒對他人的影響。

最近收到一位好友的來信,信中的自省不只是她的,更是我的。我們曾一起走過青春,如今來到中年。回首前路,對自己的不足有很多看見,把這些提供給年輕朋友,是希望能成為大家生活中及早的檢視。我們因為當年不夠注意,如今已然成為性格,但只要有自省的友伴,性格還是可以改變。節錄這一段,是經過好友的同意。

Dear bubu: ………..

生活裡的點滴, 經常牽引著我的情緒,殊不知我的喜怒哀樂 ,

尤其是"哀'"  影響孩子們最大;這是孩子還在伯明罕時, 每星期給我一封信讓我驚覺到的。

這兩年我時時刻刻提醒自己, 抱持快樂、堅定的人生觀,更從孩子的成長過程,學會理性與知足。 ………..

無論當女兒、妻子或母親,我認為這幾十年來,女性面臨了最波動、經驗最不足,也最惶恐的改變期;傳統的價值逐漸動搖,新的改變隨生活結構全面而來;每接受一種改變,就等於接受一種隱藏於其中的價值。繁榮發展不知該停在哪一個階段才不過度?

這就是為什麼我喜歡用「修改」來思考自己的生活,因為我想給自己多一點的機會來適應隨時代而來的改變;我想走得更穩一點;我想要學會怎麼生活才能更裡外合一、身心同感和諧。

 

這幾年,當我的文章刊出或外出演講時,大家總用「親子作家」或「親子教養專家」來稱呼我,這就像大家隨意用「達人」或「帥哥美女」做為稱呼一樣讓人感到尷尬,但對於這名不符實,我也無力一一去說明。關於教養,也許用荀子的一句話,最能表達我所體會到的責任感,也因此而能力行不懈的堅持。我真喜歡勸學篇中「蓬生麻中,不扶而直」這八個字,在我看來,成長的孩子需要的就是我們這一整個世代的父母親、社會成人站挺、站穩,使他們生活在其中就能自然而直。所以,勇敢面對自己的人生問題、自省修改,是我對教育最急切的耕耘;希望您也能同意這個想法,一起努力。

 

新書的第一場演講就以此為講題,時間在1/13 (五) 晚上 19:00~21:00

 

 

蔡穎卿1/13的演講,我已報名歡迎有空一起去!

主題:【女性與生活:值得修改的人生】

地點:台北 上海銀行大樓(台北市民權東路一段2號11F禮堂)
活動訊息:http://www.ylib.com/action/#t26

張貼在 父母成長, 近期活動推薦 |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