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懷,是學習的根

每次,當我思考『教與學這事兒到底甚麼方式才是對的?成人或老師到底該抱持何種態度去教育孩子?』這類的大哉問時,總會讓我想再去看看楊茂秀老師寫的『好老師是自己找的』這本書。楊老師是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的創辦人,也是我極喜歡的一位充滿智慧的風趣長者,每次和他聊天,開心愉快後總是有許多的啓發。

我想把這書中的『後記』和大家分享,或許我們也可以想想自己心中的好老師到底是什麼模樣?


沙子,還是沙子

『不要倚賴教人家很多東西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喚醒人家的好奇,就足夠啓發人的心靈。不要給人家太多東西,使人負擔太重;只要一點點火花,如果有易燃的東西在旁邊,就會燒起來。』

把上面的話說給朋友聽,他們都覺得蘊藏著很好的教育哲學;遇到有這樣覺得的人,我也會以下段的話跟他們分享:

『我手裡握著一株藍色的花,是野花,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可是心裡想,人類給自然界的東西命名其實蠻表面的,自然本身並不給東西命名。我們去接觸自然,最重要的是認識跟瞭解。就拿這朵花來說吧,我注視著它,好好欣賞他的顏色,將其中的藍看在眼裡,看到心裡,把它變成像音符一樣真,然後專心的看它黃色的花蕾,看進他的細節。看一朵花,要把自己變成那一朵花;看一棵樹,要把自己變成那一棵樹,你也可以是在風中搖曳的草,在空中飛翔的鳥,在地上跳躍的松鼠。』

記得皮亞傑曾經說:『把一樣東西教給人家,有時是剝奪那個人自己發現那東西的機會。』光學會名稱,及那個東西跟其他東西的關連,而缺乏真正進入那東西之所以變成那個東西的專注與深入,有時是一種拒絕–拒絕認識的機會。不管對什麼,若要瞭解,就必須注視、傾聽、感知,那需要很久的時間。

教室裡的每一個小孩,是一棵樹,是珍貴的生命,是夜空中飛翔的螢火蟲,是運轉的星星:他們都有自己的生命。那些生命,在冬天裡我們的一呼一吸之間,彷彿是小小的影子,在草叢裡飄搖跳盪,陽光一照就不見了。教師必須有那種態度跟心靈,去捕捉、去遊戲、去理會其中的神祕。

本書開始之始,我引述了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的話:『最好的老師常常讓學生覺得沒有學到什麼,而實際上老師是在不知不覺中教會他的學生很多很多的東西。』

在寫作這本書的過程裡面,我經常閱讀Sylvia Ashton Warner的『教師』。她主張:教師、學生、課程、知識、智慧,都不可能單獨存在,都是有生命的;創造性的教學脫離不了生機,閱讀最有效的是生機閱讀,寫作最有效的是生機寫作,教與學最有效的是生機的教與學。小孩子第一個學的字,不應該是從書上來的,不應該是大人想要教他的,而是他想要學的。教師是一座橋,必須做兒童文化與成人文化的橋梁,這個橋要從無知到有知,將孩子內在的感知、生理與心靈的需求,與外在的環境、文化的氛圍結合起來,把渾沌變成明亮,它不是一種解構,是一種建構。

『人是什麼?』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卻是每個老師都要做的功課,是某一些人的教育哲學中心的問題。『沙子是什麼?』這個問題大概比『人是什麼?』的問題容易些,著名的女詩人伊里諾.法瓊有一首詩是這樣子的:

沙子

沙子是沙子                                                                                                                                         一直到你拿著它來玩

不管你想什麼                                                                                                                                          你看                                                                                                                                                          沙子   你要它是什麼它就是什麼                                                                                                             一座城堡   堡壘   牆壁                                                                                                                             它也可以是隧道  是球  是一個洞   或是一艘船   或是一張椅子                                                       或是一碗布丁   可以吃                                                                                                                      一座花園   或是墓園   或是小山崗                                                                                                   隨你的便                                                                                                                                                  你要沙子是什麼   它就是什麼                                                                                                          一直到你回家去喝茶吃點心  

浪來了                                                                                                                                                 將你的努力   你的成果   你的計畫                                                                                                   全部清洗過                                                                                                                                              結果沙子又只是沙子了  

這首詩讓我覺得:教與學的活動,其實跟孩子在沙灘上的遊戲差不多,所有的成果都會隨著時間與潮流,從無、到有、到無,重要的是,過程裡的愉悅跟心醉神迷。

~摘自『好老師是自己找的』~

是啊!如果瞭解一切最終的結果還是會回到最初的開始,而不論教與學都能沈靜感知於過程裡的愉悅跟心醉神迷,那是多美的境界!

廣告
本篇發表於 Uncategorized, 教育哲學。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1 Response to 關懷,是學習的根

  1. meijung0818 說道:

    但願我有更大的智慧不落於世俗觀點找到心生活~

meijung0818 發表迴響 取消回覆

Please log in using one of these methods to post your comment: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