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新聞在談今年國中的入學禮:十二年國教,有趣的是:訪談中的家長、老師們沒有欣喜,反而充滿了焦慮與不安。
家長說:沒有了考試,孩子豈不是玩六年!大學幾乎是考零分也能上了!
老師說:沒有了考試,失去教學目標,要怎麼教?我們不知道要如何教?
我們這些從小到大以升學考試為學習動力與目標的大人們,面對沒了考試這件事,好像所有的學習也將隨之消失的惶恐,真令人覺得好笑又荒唐。而關於學習與考試的關係,我想昶心的孩子比我們這些“身經百試”的大人們懂得更多也更透徹。我想到曾經有人聽聞昶心不考試,馬上直覺反應式的質疑:「那老師怎麼知道你們學會沒?」,而樂樂那令人拍手叫好、泰然的回答:「老師每天在我們身邊,怎麼會不知道我們學會沒?」,對照大人的大驚小怪,其中顯現的意涵,十分耐人尋味。
定騏回仁愛國小後,他的自然老師也發現他的學習熱情及動機與一般孩子非常不一樣,完全不受制於考試的框架,也因此,只有他在學期末考試結束後,仍然對老師播放的科學影片保有高度的學習興趣。
少了升學考試,是從此無心學習?或是讓學習更海闊天空?我們這些一直被考試綁架學習的大人們,對於學習的理解或許才正要重新開始吧!而對於這些未受分數考試制約的孩子,真正的學習早已在每日的生活中展開了!
PS.看完了這則新聞報導後,我不禁微笑的跟騏華說:「看來,未來有很多老師要來跟昶心的老師請教“沒有考試,如何教小孩學習”了!」
我今天看完新聞後有著同樣的感觸。新聞訪問了三個建中或北一女的準家長,言談中充滿了對"第一志願"的執著與信仰,新聞報導的角度其實也沒有高明到哪裡。不知道十二年國教有沒有能力解決現在扭曲與畸形的台灣教育,可是明顯可見的是現在家長的焦慮演化成,沒有基測後,什麼是公平的評量方法決定那些人可以上建中,那些人可以上北一女?只要這還是所有家長問題的主軸,恐怕只以第一志願為目標的家長孩子們還是會進行各式各樣奇怪的花招與對策,只為順利達成這個目標!我想到我之前看到的兩篇報導,一篇提到現在資訊科技業最缺的十幾種人才,在2004年之前是不存在的。不知道這個訊息對大多數家長與官員代表什麼意義?另一篇報導提到,前一陣子監委對教育部與經濟部提出彈劾,其中有一個重點是大學畢業生的失業率高於國高中學歷者,以此要求經濟部,勞委會等負起產業政策不當的施政責任。對於教育部則是認為過去失敗的教育政策,導致於所學與所需脫溝,造成大學畢業後仍無力就業。把這一些放在一起,不得不承認我們都是嚴長壽先生所謂的教育"共錯"結構中的一環。前兩天方平跟阿本,不約而同的都分享給我, 談到芬蘭最近決定要把中文納入基本教育,一個簡單的政策,看得到芬蘭為他們未來競爭力努力的方向。而我們的教育政策如此之複雜,卻始終讓我們霧裡看花,不知道這些政策究竟會引領我們到何方?所幸我們還有一些自力就濟的方法,讓我們的小孩有機會體現不同的教育價值觀。抱歉引發這麼嚴肅的牢騷,實在是這一切真的令人感觸良多!
樂媽
Hi, 計劃把中文納入學習的是瑞典的教育部. 不論這個提案最後的結果是甚麼, 這件事, 讓我看到的是一個小國家, 如何已開放的態度去面對挑戰, 擁抱變化, 勇於嘗試, 把每個國民都當成世界公民來教
對照十二年國教的紛紛攘攘 以及精英學子在公聽會上的論調 甚至大人們說" 不考試只是把一堆白癡送進高中浪費國家的錢" ,真的無語ㄚ!
我知道我應該給予即將進國中的孩子祝福, 把不合理的訓練當磨練, 祝福他能有智慧, 看出合理與不合理, 還能在其中悠遊自在, 但是 ,真得忍不住, 想到僵化的制度, 空間 ,與學習模式, 臉上就有很多條線!
在這麼多的思考激盪之後, 我拿什麼來說服自己, 這是個好選擇?
正當12年國教讓一般老師家長們充滿焦慮與不安的當下, 我正為榆涵即將進入國民中學也充滿焦慮與不安….
——-榆涵爸